邊境100

[5]老綿成

過了正午,太陽烘烤過的溫度留在柏油路上,迪化街絡繹不絕的貨車進出,讓午後氣息顯得更加悶躁,像隻貓般踏著慵懶步伐,穿越南街的熱鬧,在逐漸消散的人潮中,一家古香四溢的店舖映入眼簾,門前堆疊的一顆顆紅色球體鮮豔奪目,往裏邊看,敞開的大門口不遠處擺著檜木製的小凳子,一位年約過半百的婦人坐在上面,悠哉地揮著手中的小扇子,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老舊電視機播放的本土連續劇,不時將視線探出,對駐足觀望的人客投以真摯的神情。   

邁開大步來到正門口,定睛一看,原來是手作燈籠啊!紅色球體上細緻的手縫車線,勾勒出一片花團錦簇,彷彿能在一針一線的紋理中感受到盛夏的氣息。輕輕放下燈籠,視線拉遠對上了婦人的目光,垂下的眼角藏著困惑神情,以及時光踏下的斑斑細痕,每道皺褶似乎都有數不盡的小故事,靜靜的收藏著。   

在簡短介紹自身迷戀大稻埕文化及蒐集故事成癮的習性後,婦人嘴角微微上揚,用平穩厚實的聲線,爬梳回憶娓娓道來:「老綿成到今年剛好做滿一百零一年,從我祖父白手起家到現在已經第三代了。為了因應時代的變動,長久下來著實改變不少,但一直都留守在這邊,就算面臨老房子整修也是這條街打轉。這些燈籠啊大多是自行手工製作的,有時候會跟廠商配合製作,我們自己也有參與花布款式的設計。」婦人滔滔不絕自家細緻的工法,身子不自覺的傾轉過來,隨年月流去,對於祖傳老事業的驕傲及堅持流露在言談間,往事一瞬間如夏日的浪潮滾滾而出。   

現在大稻埕的樣貌跟我小時候比是有落差的,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在變,以前這裡是一個熱鬧的菜市場,後來台北橋加高,不只是橋在變,周圍人的生活也跟著改變啊!之前這邊住了很多人,人口密集地住在快速道路上面,現在人都流失了,以前台北橋下面是傳統式攤販集散地,賣米、賣油,後來市場要改建成道路,搬來搬去人就越來越少了,後來政府又收購建起停車場,當然就更沒有人了...

她緩緩道出,近年很多文創進駐,大橋頭捷運站也吸引了部分人潮,但依舊零零散散,跟以前黃金時期沒有辦法比,風水輪流轉,現在變成城隍廟南街那邊比較熱鬧。早期南街是布行、進出口的集散地,大買賣集中在南街,北街這邊是屬於傳統市場,比較多做小本生意跟住戶人家,有些做大買賣的商人會順道跑來買東西,現已日漸零星,商業買賣上真的是有改變的,生意很難做。

「我們一開門從早上做到晚上八點,連冷氣都不敢裝,電費聽說一個月要上萬,開銷很大,我就吹電風扇,但幸好我們有天井,通風比較好,不像都市公寓空氣都悶在裡面。希望未來可以帶動多一點的人潮,我們商家自己也要努力啦!力求改變,商品跟隨消費趨勢的變化,追求更多可能,用心做好產品給客人。」婦人再次展露笑顏,深鎖的眉頭隨著話題繞回自家手工品而舒展開來,對於傳承百年老技藝的自信和堅定,和成堆紅通通的燈籠相互輝映。

微笑道別後相約下次的拜訪,我走出老綿成,午後的街道竟涼快許多,回眸一望,那些紙製燈籠彷彿在半炷香的時間內點亮了旅途的疲倦,微光閃爍印證著大稻埕的百年蛻變。